小区停车难,为什么难以解决?

小雅每天下班回家,进入小区地库必须经过一段几十米的 " 极限弯道 " 才能到达车位。这段通道逼仄,且有一处 90 度急转弯。尽管她自信驾驶技术过硬,但仍记不清剐蹭了多少次。

小雅居住的小区地库出入口是分开的,这种设计避免了进出车辆会车时的拥堵,但为节省空间,出入通道均为单行道且逼仄,在晚上下班高峰期,每辆车经过 " 极限弯道 " 都需要花费几分钟,极易拥堵。

在城市中,类似小雅这样回家之路艰难的现象较为普遍。

有的小区地库因设计缺陷导致进出拥堵;有的则因管理问题让人有家难回,例如,谢阳居住的小区要求临时车辆扫码登记信息,导致地库入口常常一堵就是几十分钟;更多业主面临的问题是小区停车位不足,常军每次下班回家都得四处寻找车位,常常在地库转一圈找不到车位,回到小区地面再转一圈依然无果,只能将车停在小区附近的道路两侧。

拥有超过十年建筑设计经验的王峰告诉经济观察报,小区停车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,既有历史原因,如老旧小区普遍车位短缺;也有规划设计问题,如出入口及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;还有开发商为节约成本而忽视实用性的因素。

回家难

小雅居住的小区于 2021 年底交付。当时,入住的业主较少,产权车位尚未开始销售,多数车位处于闲置状态。她每次回家将车随意停在某个临时车位,并未发现停车难的问题。

随着入住的业主越来越多,物业公司开始销售车位,小雅购置了一个车位,这才发现问题。

小雅说,她第一次将车开到自家车位时是沿着地库标识走的,走到 " 极限弯道 " 时,她还以为走错了路。但由于通道狭窄,掉头不易,她只能硬着头皮通过。当时,她尚未意识到这将成为她日常的必经之路。

她试图寻找其他通道,但根据地库标识绕了几圈后发现," 极限弯道 " 是通向她家车位的唯一通道,吐槽该通道的业主不在少数。

每次下班经过 " 极限弯道 " 时,她都憋着一肚子火。业主们曾向物业公司反映情况,但物业说,这是小区规划和设计遗留的问题,后期几乎没有调整空间。

谢阳居住的小区位于河北燕郊,小区面积不大,只有十来栋高层,地下车库空间相对宽敞。虽然进出口设置在一起,但在车库内会车几乎不拥堵。唯一让他烦恼的是回到地库时经常需要排队。

谢阳的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,外来访客及没有固定车位的业主每次进入小区时均需扫码登记,填写车牌、司机姓名、手机号、访问哪一户等信息,每辆车登记耗时一到两分钟。

从外部道路进入谢阳居住的小区需左转。工作日下班高峰期,进入小区地库的车辆常常从路面排队到地库入口,形成拥堵,二十多分钟也进不了地库。很多时候,他下班后将车停在路边,等吃完晚饭再将车挪进地库。

业主们也多次向物业反映情况,认为既然实施封闭管理,就不应让临时车辆进入小区,或应取消登记环节。物业公司也有难处,若放开登记,所有车辆都可能进入地库寻找车位,届时将更加拥堵。

与小雅和谢阳相比,让常军每天下班最痛苦的是找车位。他居住的小区为 2000 年后建成的小区,设有地下车库和地上车位,但数量均不足。

由于车位少,物业不允许设置固定车位。早下班时,他一般能在地库找到车位,但若加班晚归,能否找到车位全凭运气,往往需要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才能停好车。

小雅说,买房时,她关注的是小区位置、楼层、户型及园林绿化等方面,完全没考虑停车问题。停车问题也是多数购房者容易忽视的问题,等入住后发现问题已成事实,总不能因为停车问题换房。

在王峰看来,停车是一个系统性问题,不仅与小区设计有关,也与城市的交通规划相关。在近来房地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,多数开发商开始重视这一问题,新建小区的 " 奇葩 " 地库问题逐渐减少。

设计缺陷

小雅小区的楼栋呈回形布局,地下车库也大致呈回形格局,除去停车位后,通道虽不宽敞,但尚可接受。然而,小区的机房、设备间往往设置在地库中,占地面积较大,这是 " 极限弯道 " 形成的主要原因。

" 极限弯道 " 难题并非不可避免,例如,将机房和设备间另置于其他地下空间即可,但开发商需承担更多建安成本,房子不愁卖时,房企缺乏相应动力。

王峰在从事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常与开发商打交道。他说,地库存在诸多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成本。无论是产权车位还是人防工程,建设标准较高,建安成本比地上建筑高 30% 到 50%。

此外,从收益角度看,地下车位普遍难卖,滞销车位在多数开发商的存货中占比高。投入大而收益小,导致多数开发商不愿在地库建设上投入过多。

具体来看,地库设计及建设普遍存在两种情况:

第一,在符合建筑标准的情况下,开发商尽可能按最低标准设计地库。例如,按照车辆规格,车库出入口及通道转弯宽度需大于 6 米,但现实中往往只有 4 米左右。

第二,即便按最低标准设计,部分小区地下车库在施工过程中仍存在 " 偷工减料 " 的情况。例如,开发商人为缩小单个车位面积,以腾挪更多车位或减少成本;车位与廊柱之间缺乏过渡,导致大型车辆常无法入位。

类似的设计缺陷屡见不鲜。谢阳居住的小区有 1100 多户,车位配比为 1:0.22,这一比例在当年符合标准,但随着私家车数量激增,小区车位已远远不足。

谢阳所在的燕郊有多个大型居住社区,一个小区动辄有上万户居民。由于容积率较高,地下一层的车位普遍不足。例如,某小区有 1 万多户,但仅有约 5000 个车位,且车库不分区,地下车库两头距离近一公里。产权车位与临时车位混杂,没有产权车位的业主常为找车位而崩溃。

此外,回家路上的常见问题还包括出入口设计不合理。例如,出入口未设置防水高度或下水口高于地面,每逢暴雨,地库易积水,甚至发生车辆被水淹的情况。不过,这类问题通常可通过后期改造解决。

王峰称,在房地产高周转的年代,许多项目的建筑设计会照搬其他项目,一张图纸走天下,未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。

此前,曾有一小区将地库出入口设置在另一小区内,两小区由同一开发商开发,但另一小区的居民不同意该小区车辆通行,导致地库建成十多年无法使用,一直闲置。

管理难题

除规划设计问题外,后期物业管理问题也是造成多数小区业主回家难的重要原因。

谢阳所在小区停车难的根源在于车位数量不足。他认为通过有效管理可以解决问题。第一种方式是,将固定产权车位外的车位通过销售或长租形式租赁给部分业主,形成固定车位,未能租到车位的业主无法进入地库,以避免拥堵。

物业公司有难处。谢阳的方案虽可缓解拥堵,但会遭到未租到车位业主的反对,买了房子就有权将车停在车库,若被排除在地库外,显然不合理。

第二种方式是,取消入库登记或简化登记内容。但物业公司认为,若放开登记,更多车辆将涌入地库寻找车位,地库本就不大,大量车辆进出,拥堵将更严重。

谢阳小区物业公司担心的问题,在常军的小区已是常态。无论是地面停车场还是地库,除划线车位外,每天都有大量业主将车停在划线车位之外,有的甚至直接停在其他车前。

常军小区的地面停车场多位于楼栋间的空地,多数时候,车位前的通道还停放一排车辆,将车位内的车堵住。车库内的情况类似,出入口本为双车道,但常因一侧停满车辆变为单行道。

常军说,有时下班早,好不容易找到车位,第二天上班时却被其他车堵住出不去。打电话联系车主挪车,遇到好说话的业主,等五分钟即可开走;遇到不好说话的,可能半天也不来挪车。

常军的小区为避免乱停车,曾在通道中间设置隔离栏,乱停车车辆将被锁车。起初效果不错,但不久后,乱停车情况又增多,隔离栏反而成了障碍。最终,物业公司只得撤除隔离栏。

历史欠账

从 1994 年起,部分城市开始要求新建住宅配建一定比例的停车位,但数量较少。例如,北京规定每户配建 0.1 个停车位,上海和广州部分区域及新建住宅要求每户配建 0.2 至 0.5 个停车位。

2010 年后,新建小区配建停车位的规定逐渐普及。《汽车库、修车库、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》(GB50067-2014)和《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》(JGJ100-2015)等标准相继发布,对车库出入口数量、出入口宽度、坡道最大纵向坡度、转弯半径等进行规定。

根据国家政府网披露的信息,2015 年,全国停车位缺口超过 5000 万个。不过,随着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发布,新建小区配建停车位的比例逐步提高。例如,北京根据区域和住宅类型要求每户最高配建 1.3 个停车位;上海和广州要求每户至少配建 1 个停车位。

由于汽车保有量增速远高于同期停车位增长量,全国范围内的停车位仍面临较大缺口。根据航言披露的数据,2010 年至 2020 年,全国私家车保有量从 8800 万辆增加至 3.1 亿辆,而同期停车位增长了 3000 万~4000 万个。

一位物业公司负责人认为,彻底解决停车难题需从两方面入手:一是增加停车位供给,绝对数量可以覆盖汽车保有量;二是建立全市范围的智慧停车平台,精准匹配和合理利用停车资源。例如,晚上公司空闲停车位可供附近居民使用,白天小区空闲停车位可供附近公司员工使用。

(应受访者要求,常军、王峰为化名)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经济观察报 (ID:eeo-com-cn),作者:田国宝,原文标题:《艰难的回家路》,题图来自:AI 生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