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:给“男性妇科病论文”开一剂复方药

( 2025-05-09 ) 稿件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智见

近日,一篇由两位妇科医生发表的论文,因子宫肌瘤样本病例中出现男性患者而引发网络热议。有媒体梳理发现,此类 " 男性妇科病论文 " 现象并非个案,多家医学期刊上都曾出现过类似闹剧。

那些漠视生活常识和基本医学原理的论文,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学术期刊,成为黑色幽默,其 " 病灶 " 在于期刊审核防线的失守和论文背后的灰色产业链,也提醒相关单位需要建立更加科学、立体的评价机制,真正破除 " 唯论文 " 惯性。

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,类似人体 " 免疫系统 " 的功能,一般都要有几道 " 防线 "。" 男性宫颈癌患者 "" 男性高危产妇 " 之类 " 男性妇科病论文 "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挑战读者常识,首先暴露的是学术期刊自身对专业性的忽视和冷漠。从编辑到审稿专家,再到版面的校检,如果众多环节中的任何一环,能够认真地看上一眼,类似论文也不可能冲破 " 免疫防线 "。

通过媒体盘点,不难发现:" 男性妇科病论文 " 治而难除,也反映出 " 论文灰色产业链 " 这样的 " 合并感染 "。据报道,有 " 论文中介 " 会与杂志社联系好,只要付钱,论文就一定能发,编辑也懒得认真审核 …… 或许,也就是有这样的因," 男性妇科病论文 " 这样的果,才能摘掉一个,又长出一个。

有需求就有市场,又是什么滋生出 " 论文灰色产业链 " 的市场空间呢?早在 2021 年多部门就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深化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强调科学设置评价标准,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,破除唯论文、唯学历、唯奖项、唯 " 帽子 " 倾向,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。然而,现实中一些单位仍然执着于 " 唯论文 ",让很多医护人员两难。把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,自然有其参考价值,但加上 " 唯 " 或 " 硬 " 这样的限定,就难免会出现 " 手术刀不如论文 " 的逆向激励,继而滋生数据造假、" 男性妇科病论文 "" 论文灰色产业链 " 等乱象。

据最新报道,涉事医院网站已发布情况说明,对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作者进行了处理。但同时也再一次提醒:根治论文中 " 男性妇科病 " 这样的奇葩 " 病症 ",需要开出一剂 " 复方药 ",既要运用好更加规范的学术期刊用稿审核把关机制,让 " 免疫系统 " 发挥作用;又要拿出有操作性、有建设性的执行办法,给类似医生这样 " 科研与实操 " 并重的职业以更加科学、精准、多元、合理的评价体系,可以看论文,但却不能 " 唯论文 "。

关于医疗的话题,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,因为这不仅关系科学研究的治学精神,更关系每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。我们期待,当决定医护人员真正价值的考核,少些不合实际的 " 偏差 ",多几分精准、科学,我们将看到更多医护人员轻装上阵、让更多心力和精力回归治病救人的纯粹。这既是对医护职业的尊重,也是对科研规律的敬畏,更是对生命至上的坚守。

(本报评论员张典标)